走路对大人来讲,是通向目的地的一种手段,而对宝宝来讲,是学走路、促进腿部肌肉生长发育、增长智能的一种方式。大人摔倒了,会自己检查一下有没有伤着,不小心摔倒了,爬起来就好了,那宝宝摔倒了呢?
对于小孩尤其是两三岁的小孩来说,走路摔倒是常有的事,当宝宝摔倒后,他会哭、会趴在地上、会害怕、会观察大人是否关注他,面对这种情况,妈妈该怎么做呢?到底该不该扶呢?BBunion早教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为这个问题纠结过,如果选择扶,会担心孩子产生依赖心理,会让孩子变得娇气,如果选择不扶,心里又会担心小孩摔伤,会受委屈。
其实对于这一问题,存在矛盾心理是普遍现象。但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,什么时候该扶,什么时候不该扶,或许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。
孩子摔倒后,将其扶起来,可以理解为关心、是爱、是孩子需要的心理安慰,况且孩子真的要是摔疼了,不扶便是冷漠,扶则是在给孩子以身作则,否则将来孩子长大了遇见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,他会想“反正他自己能挺过去。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”,于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找到了道德的制高点:如果大家都不去帮助别人,那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!
另外,如果孩子摔倒后不扶,可以理解为让孩子学会坚强、独立,摔倒了要靠自己重新站起来,因为父母是不会跟着孩子一辈子的。对孩子的爱未必是宠爱,有时候需要放手。如果家长素来对小磕小碰泰然处之,孩子多半会自己爬起来接着去玩,这不仅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,有利于培养处事的自信和自主能力,也不会变相纵容孩子的依赖和娇气。而且,持不扶观点的家长祭出了一个最有力的佐证:你看,美国的家长就是这样做的。
在BBunion早教中心看来,孩子摔倒后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出选择。
如果只是小摔倒,称职的父母应该是敏感的,善于观察的。当孩子跌倒时,如果并不严重――比如在家里木地板上、地垫上、泥土地上摔倒,家长应该不动声色,观察一下。大惊小怪地“哎呦”一声,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――其实本身并不疼,是被家长的反应吓哭的。
当孩子摔倒后,BBunion早教中心认为妈妈首先要认清摔跤对宝宝来讲并不是一件大事,如果妈妈不扶,宝宝自己也能起来。这个过程对宝宝来讲是一次很重要的人生体验,宝宝会意识到,走路并不是迈开双腿就能平稳地进行下去的事情,而是跟周围的环境有关。
当宝宝摔倒时,没有什么大碍,宝宝也没有撕心裂肺地大哭,妈妈还是不要扶为好,毕竟是宝宝自己摔倒的。如果宝宝恰逢生病或处于遇到挫折的心理娇弱状态,妈妈激励他爬起来,他不愿意,妈妈可以温柔地询问一下:“宝宝,要妈妈帮忙吗?”当宝宝同意后,妈妈可以把宝宝抱起来,亲一亲,让宝宝在怀里撒个娇,就会连同宝宝刚受到的委屈都一起抚平了。
如果孩子摔了一大跤,确实磕着碰着了,妈妈一定要尽快把宝宝抱起来,帮助宝宝揉揉磕着的地方。有伤口的话,尽快为孩子消毒、包扎。这样,摔跤这件事才不会留给宝宝可怕的印象。如果这时家长态度冷漠、严肃,坚持让宝宝自己站起来,宝宝被疼痛和流血惊吓,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。BBunion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觉得宝宝哭了,就是懦弱的表现。当宝宝哭泣的时候,妈妈可以一边安慰宝宝,一边帮助宝宝擦去泪水。哭过之后,宝宝的紧张、害怕等负面情绪就释放了出来。
孩子摔倒了,作为爸爸妈妈心里会担心是很正常的,但一定要有清晰的认知,要通过留心观察做出正确的选择。孩子摔倒后到底该不该扶,BBunion早教机构觉得如果是小摔倒,主要给予鼓励,让孩子自己站起来,如果是大摔倒,确实受伤了,就需要及时将孩子扶起来,并对问题给予解决。